自学校合格评估启动以来,各学院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广大教师各显神通,不断在提升教学质量上深入探索,出现了一批新颖独特,深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学习风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本栏目将持续推出教师们的方法举措,以飨观者。
陈凤菊,中共党员,教授,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曾荣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省级一流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负责人,省级思政样板课《管理学》课程负责人,2022年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第六届讲课大赛中荣获教授组二等奖。近年来,陈凤菊老师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授课任务,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模式创新、课堂创新、评价创新三个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OBE理念,采用异步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实现课堂翻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初见成效。
模式创新:基于中国大学慕课和雨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进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经济学导论》和《管理学》,围绕“知识—能力—素养”主线, 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坚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素养塑造为目标,采用异步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慕课堂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实现课堂翻转,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课堂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性”。教学中坚持“三个导向”,目标导向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问题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结果导向主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找到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课程教学突出“三度”:挖掘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体现课堂的温度;拓宽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理论与实践教学渠道,延伸课堂的广度;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深挖课程思政内容的挑战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时代新人要求,将身边正能量的“鲜活”教材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知识学习和职业规划中,彰显教书育人的感染力。
评价创新: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课程大数据分析,完全可量化过程考核,实现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成效,充分量化学习数据,真正实现过程性、多元化评价。
现以《管理学》第八章第二节“组织文化”为例加以说明,设计了案例启思、分享时刻、新课呈现、知识测试、课外任务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案例启思(课外)1.课前预习:将本章的知识点及相关视频上传至慕课堂,让学生先自主预习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提前观看视频,积极进行MOOC话题讨论。2.案例启思:课前围绕MOOC资源模块四课堂讨论区“组织设计的变量因素有哪些?”和“影响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两个主题,让同学们进行归纳分析和深入思考,学生参与度高,前一主题有390人次进行了跟贴讨论,后一主题有348人次进行了跟贴讨论。
第二个环节:分享时刻(课堂5分钟)
按照随机提问的形式,邀请学生以播报的方式为大家分享上次课重要知识点或管理学术语,引导学生去关注追踪管理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个环节:新课呈现(课堂35分钟)课堂中的35分钟,主要任务是如何突破本次课的重难点。主要设计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案例分析等多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1.互动学习:在提出主题的基础上,引出本次课的内容“组织文化”。解释基本概念,分析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最后重点分析组织文化的内容。
2.任务实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国家的品牌强国工程,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华为集团和海尔集团为例阐明核心文化塑造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层次体会品牌强国工程的重要意义。给同学们创设任务情景,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交流。
3.展示评价:在实施任务的基础上,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文化传承中学习东方管理智慧。
4.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品牌强国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向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学习。
第四个环节:知识测试(课堂5分钟)针对本课内容,按照教学顺序,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通过雨课堂进行基础知识的测试。
第五个环节:课外任务(课外)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观看电子科技大学赵卫东教授《管理学》视频;2.积极参与线上话题讨论,并完成本章的单元测试题。
通过这五个环节,实现了同学们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参与。育人的理想境界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面对新时代大学生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接受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如何在专业教学基础上实现课堂翻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并加以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