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会场布置有什么深意?
中共一大到中共四大,党的建立初期是十分艰难的,党代会都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
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此次会议处于半公开的状态,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布置会场。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我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党代会,是我们自己精心设计的布置,每侧各三面红旗,中间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的画像。
中共八大,由邓小平亲自布置会场,整个主席台背后是一块幕布,下面放了十颗棕榈树。
中共九大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左右两侧各五面红旗,共10面红旗,中间悬挂主席画像。中共十大,中共十一大也采取这样的布置。
中共十二大,由彭冲同志提出,我们党的代表大会应该悬挂党徽,至此,从中共十二大开始,大会的布置就变成了十面红旗和党徽。
从不能布置到伪装布置,再到V型旗帜的布置,再到进城后,主席台上摆放棕榈观赏树,到悬挂伟人画像,再到悬挂党徽和与时代同步的大会标,党代会会场布置根据时代发展,有继承,也有创新,成为立党为公的具体表现。
从什么时候开始党代会闭幕式唱《国际歌》成为惯例?
1923年6月20日,中共三大闭幕,全体代表来到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由瞿秋白和张太雷教唱《国际歌》,从此在党代会闭幕式上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成为惯例。
实际上,中共一大闭幕时,代表们就共唱了国际歌。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中文版歌词和曲谱就已经在《新青年》发表,《国际歌》中最后一句的“国际”被音译为“因特那熊奈尔”,这与西欧语言发音基本一致,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全体劳动人民与世界无产阶级同声相应,形成共鸣。1923年,由萧三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在中国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