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尽春来,万物复苏。3月3日2016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序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州大学校长毛杰在北京与诸代表共议国事。
3月10日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召开的第六天。在河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州大学校长毛杰同志就目前教育领域的一些焦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提振河南教育,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出国留学渠道畅通等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州大学校长毛杰在两会上提出如下建议:
国家在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中应对河南给予倾斜和支持。在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要充分考虑布局和竞争。河南在中西部省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位居前列,区位优势显著,在国家中部崛起、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带动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没有中央部属高校,从中央直接获得的教育资金极少,同时河南又是农业大省,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能力有限,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20%,投入比例全国最高,给省级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相比来说,国家财政给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在今后实施中西部振兴计划时,要在项目分配、实施等方面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给河南倾斜,避免设立“一省一校”这种简单以省区为单位平均布点的硬性原则,不要把一亿人口的大省与仅有几百万人口的省份同等对待,从而使教育公平更好的体现。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是要尽量加快“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的制度环境营造问题,尤其是要加强法律和政策支持,尽快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与规范性。二是要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在推行“管办评”分离落到实处方面,建议首先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对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建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1.要尽快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这套体系首先要确保协同的各个层面、各个条块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还要保证建立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从而淡化各主体彼此间原有单位,使组织机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谋划和运作,并保证资源投入的共享,构建运行高效、权责利一致的资源配置管理体系。2.要改革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协同育人机制如何打破学科、单位、区域的界限?应以学术而不是行政为纽带。这就需要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校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育人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3.要改革相应的评价考核制度。对高校协同育人创新的评价,必须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要以注重创新质量、注重解决行业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为导向来评价。另外,在评审方面,究竟是该有一个标准的模板,还是只要评审专家说你好就可以。这些问题都需要做认真思考。4.要健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
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出国学习学生申请渠道的畅通问题。针对日益升温的出国热,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主动规划,畅通渠道,并通过促进国内外中学、大学的有效衔接、合作与交流,规范各种留学中介,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家长盲目行为与不必要的高额花费,并防范化解风险,为学生出国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科学便捷的机会与路径。国际化人才培养仅靠国家公派留学,人数是极为有限的,未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角色以及我们全方位外交想取得丰硕成果,都需要更多的国际化预备人才。只有多方拓展有效路径,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的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祖国未来需要的既有国际视野,更要有本土情怀与民族情结的,能够成功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竞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中国话语权的世界公民。